在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末端,如何让困难群体的需求被真正“看见”?如何让救助不止于“兜底”,更迈向“品质赋能”?徐汇区枫林街道以“服务类社会救助”破题,依托数据驱动、科技赋能与邻里互助的深度融合,为6304户有帮困需求的家庭织就了一张既精准又温暖的守护之网,在烟火人间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温情答卷。
数据筑基,织密精准识别之网
困难群体常因“识别难、分类难、跟进难”成为“沉默的少数”。枫林街道的破局之钥,在于一张多维动态的《精准帮困数据库》。
数据库以家庭为单位,将收入、健康、残疾、年龄、子女、住房等7大致困因子细化为18项子指标。标签化管理和权重赋值让“经验判断”转向“数据说话”。如因病致贫家庭,系统自动抓取高额医疗支出、重疾类型等数据提升评分权重,确保重度困难户优先纳入帮扶视野。
数据库并非静态档案,而是实时动态更新,就像活跃的毛细血管,不断激活社区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当某户居民因突发疾病收入骤降,系统触发预警,帮扶措施无缝衔接。这张实时感知的“智慧大脑”,已精准纳入6304户家庭,成为走访慰问、定点施策的核心依据。
看护人员上门看护杨女士家儿童
今年4月,杨女士与父亲同时精神障碍急性发作,家中11岁儿童无人照料。数据库预警后,街道火速启动应急响应——在将两位大人送医治疗的同时,联系专业的看护机构,为儿童寻找到看护人员,当晚即落实24小时照护服务。从做饭、接送上学到心理疏导,全链条服务确保孩子在家庭变故中得到妥善照顾。杨女士康复后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智能守护,筑牢全天候安全之盾
科技赋能,让救助服务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,为脆弱群体构筑起无形却坚实的守护屏障。
“设备未检测到睡眠数据,立即联系家属!”在某日深夜,枫林街道的智能监测系统触发预警,工作人员迅速响应,及时发现并救助了一位在家中摔倒的老人。如今,已有1000余台睡眠监测设备、智能水表、“一键通”等智能关爱设备嵌入老人家中,通过AI算法分析生命体征与生活轨迹,构建起异常预警、快速响应、闭环服务的智能关爱网络。某独居老人因智能水表连续12小时无数据触发警报,工作人员上门后发现其突发眩晕,及时送医避免了险情。
银铃助浴上家门
“洗澡难”是高龄失能老人切肤之痛。东安四村刘老伯因严重颈椎病卧床,传统洗浴风险极高。数据库精准定位需求后,街道联袂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引入移动助浴设备。恒温防滑设计配合“零挪动”上门服务,让刘老伯直呼“像蒸桑拿一样舒坦!”街道更计划在宛南“生活盒子”三楼设科技助浴间,以“定制化服务”模式,让科技精度传递服务温度。
智能设备不仅是应急响应器,更是风险预测仪。通过对日常数据的长期分析,系统能识别健康或行为模式异常,提前介入干预,将危机消弭于萌芽,暖心守护脆弱群体的生命安全。
银发互助,点亮邻里守望之灯
技术为骨,人情为血,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是社区最温暖的底色。枫林街道在充分运用数据、科技的同时,也不断激活社区内生力量,让互助温情在街巷间自然流淌。
近日,家住宛南五村的居民陈老伯,一人在家时不慎摔倒。一个电话,“老伙伴”志愿者方阿姨火速赶到,给陈老伯送上了及时的救助。这支近200名低龄老人组成的志愿队,如同社区灵敏的“神经末梢”,实时响应高龄者紧急需求。从协助就医到日常陪伴,他们以“同龄人懂同龄人”的默契,填补专业服务外的情感沟壑。与居委、民警、医疗力量的协同,更让社区互助网络在危急时刻迸发强大效能。
志愿者为优抚对象清洗油烟机
“油烟机拆洗得真干净,谢谢你们记挂着我们!”盛夏时节,志愿者为优抚对象清洗家电的画面温暖人心。街道为50余户优抚家庭及抗美援朝老兵定制服务清单:家电清洗、健康体检、陪伴聊天,甚至定期配送新鲜食材(如为腿脚不便老兵解决采购难)、协调免费检修更换老化空调(如某烈属家庭)。这些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点对点服务,让尊崇关怀化为具体而微的感动。
记者:王永娟
编辑:孙清渠、王晨熙(实习生)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
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