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邓飞
特区政府上周收紧“高才通”子女享受本地资助学位的居留条件,旨在遏止所谓“考试移民”。然而,政策未及落地,最近便有传媒揭发,有内地培训机构“摘星DSE”,打着与本地私校崇正中学“合办”的旗号,声称可提供校考学籍与校舍上课,向内地家长收取每年高达19万元的学费加“捐款”,金额是教育局核准标准的五倍之多。此举被指涉嫌“借壳办学”,触犯教育局规定。
现时,教育局已迅速介入,按《教育条例》暂停该校在其校舍或部分范围内营办活动,并强调会持续跟进,必要时严肃执法。笔者认为这无疑是紧急止血的必要行动,但并不足以取代制度层面的全面整改。事实上,社会至今仍不清楚摘星与崇正的合作模式,到底是单纯场地租用,抑或涉及教学外包与学籍转移?如果只是租用场地,焦点便落在该内地机构是否拥有合法办学资格;若涉及实质性“外判”教学,则必须厘清学籍归属、教职责任及收费监管等一连串法律与监管问题。
事实上,本港并非首次面对类似问题。过去,深圳曾出现假冒HKU SPACE的培训中心,亦有自称“港大分校”的机构在冰雪乐园设立招牌招生,更有各类中介利用名校牌子进行误导性宣传。这些案例的共同点,在于内地家长对香港学制与学籍规定缺乏了解,而一些机构故意模糊法律边界,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暴利。最终,受害的不单只家长与学生,还包括本港教育的整体诚信与声誉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的商品,学籍更不应成为可以任意包装出售的筹码。一旦让不法中介将“香港名校资源”变成高价商品,不仅会破坏市场秩序,也会动摇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基础。政府与学界要做的,不只是事后查处个案,而是主动堵塞所有可能被钻的制度漏洞。
资讯公开必须成为防范的第一道防线。首先,教育局可考虑设立公开透明的“学籍与合作课程核实平台”,让家长可以一键查证该课程是否获官方认可。其次,教育局应主动在高风险内地城市设立官方咨询点,透过正规招生渠道发放准确资讯,相信能有效减少内地家长受骗风险。
若果局方允许学校出租校舍或“外判”教学,就必须有明确的规范与审批程序,如收费标准等等,一旦违规便要承担撤销注册或重罚的后果,防止乱收费等情况发生。另一方面,跨境执法合作同样不可或缺。政府应与内地教育部门、商务部门及市场监管总局建立实时通报机制,对涉嫌冒用本港校名或非法收费的机构同步封堵,避免它们在两地游走。对于伪造学籍、虚假宣传、诈骗收费等行为,执法部门不应仅以行政处分了事,而要依照法律追究刑事责任,形成实质震慑力。
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教育本是培育人才、承载希望的船,若果任由制度漏洞被投机者利用,这艘船最终会被翻覆。“借壳办学”并非偶发事件,而是跨境教育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结构性挑战。若果政府只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制度漏洞难免继续被人利用。唯有透过制度补漏、信息透明、跨境合力与严格执法,才能真正守住香港教育的公信力。
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